经言。脉有阴跷阳跷。有阴搏。此在三阴位也。脉足太阴脾脉也。脾为中州。含藏阳气。压水脉者矣。若人之和平。则脾能行阳气。暖其三阴。三阴暖。则足能舒适。若脾虚不能含藏。则地气但泄。阳上腾。则三阴坚塞。足便冷也。或有踵缓及不仁者。则加之以肾肝之气不足。使少阴厥阴之阙也。所以足无载运之功。而不能跷健其力。是阴搏其阳。此由藏虚。所生阳气伤狂。而阴不能独理。有因发热、口噤、及腋下热、不可近者。即三阳伤盛之所致也。况服食增热。餐饵失度。在阴为疹。可外温其足。内置阳气于三阴则愈也。在阳为疹。可微冷于外。又以寒药散其内热。其疴岂能逃乎。
〔方〕
●蔓菁子汤 治口噤。气上欲绝。
蔓菁子(一升) 茯苓(三两) 蓼蓝子 人参 荠苨 甘草(炙) 黄芩 白术(各三两)
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