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伤寒病。虽有三阴三阳。然在阳则太阳病多。在阴则少阴病多。以二经为表里故也。至于阳明、太阴病。颇稀少。而少阴厥阴病。又少也。然究观古人治阳明。则多下。于少阴则多温。盖阳明者。胃也。胃受病。则不恶寒。反恶热。濈濈汗出。大便秘。谵语潮热。须下之乃愈。若乃气若本虚人。初中腠理。病邪寒气。更不经三阳。而便见少阴证。盖少阴者。肾也。肾受病。则身受冷。恶寒。四肢厥逆。脉微细。心烦但欲寐。或自利而渴。须温之乃愈。虽然三阴病。大约可温。而古人特于少阴详言之者。则少阴病。尤宜深思故也。又变温法。太阳发汗漏不止。恶风。小便难。四肢急。难以屈伸。桂枝加附子汤。太阳发汗后。病不解。而恶风者。虚也。芍药甘草附子汤。又少阳汗后。或下后。病不解。而烦躁者。茯苓四逆汤。太阳心中悸而躁者。小建中汤。又太阳七八日。脉细。恶寒。为阴阳俱虚病。不可汗下。其人素无热者。芍药甘草附子汤。素有热者。黄耆建中汤。又太阳病。八九日。风湿相搏。身烦。病难转侧。不呕渴。脉浮虚而涩。桂枝附子汤。若大便硬。而小便自利者。去桂枝。加白术。又太阳风湿相搏。骨节烦。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