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附湿温时疫 五十七方)
(案1)本系劳倦气虚之体,当此暴热,热从口鼻而受,竟走中道。《经》云:「气虚身热,得之伤暑。」暑热蒸迫,胃津日藁,阳升不寐,喘促口乾,前板齿燥,刻欲昏冒矣。甘寒生津益气,一定之理。
人参 知母 甘草 麦冬 石膏 粳米 竹叶
(案2)古人以痉、暑、湿列于一门,皆暑月病,不与感冒同法。谓热烁在里,筋急牵强,药取酸苦、清降、和阳,兼柔其筋。奈非世俗所议。
黄连 木瓜 白芍 乌梅 黄芩
(案3)长夏脾胃主乎气候,暑湿气自口入膜原,以入中宫,脾胃受困,正气已馁,勉进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