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曰: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,不可胜数,余推而论之,以为一纪。余试诵之,子听其理,非则语余,请受其道,令可久传,后世无患,得其人乃传,非其人勿言。岐伯稽首再拜曰:请听圣王之道。帝曰:用针之理,必知形气之所在,左右上下,阴阳表里,血气多少,行之逆顺,出入之会。诛伐有过,雪污解结,知补虚泻实。上下之气门,通于四海,审其所在,寒热淋露,荥腧异处。审于调气,明于经隧,左右支络,尽知其会。寒与热争,能合而调之。虚与实邻,决而通之。左右不调,犯而行之。明于逆顺,乃可治之。阴阳不奇,故知起时。审于本末,察其寒热,知邪所在,万刺不殆。知官九针,刺道毕矣。
凡针灸避忌之法,谨按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灵枢经》。《甲乙经》云:子午为经,卯酉为纬。二十八宿为制度,太阴亏盈为法则,并太一血忌,纂成一图,有所治疗,悉皆避之。
若遇暴卒之疾,仍须急速救疗,洞达名工,亦不拘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