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药之性,宜审气之厚薄,味之甘辛,质之轻重,及生长之时候,然后定寒热,评功能,则乾鲜炮制,不学可知,其变化及相畏,相反,相助,皆不离生克之理,亦不问可知。若不察其本,仅记某药寒、某药热,或畏某药,或喜某药,或反某药,及某药治某病。不特不能知变化性能,设执一书中未载之草木或金石,问治何病,必膛然无所答。
观药品芳腐之浓淡,则气之厚薄分,辨甘辛之轻重,则味之厚薄定,察质地结合之空密虚实,则体量之轻重知。
药味之性,因干、鲜而多不同。石斛干、鲜尚不甚差,人参、生地则不然。石斛干、鲜色俱黄,人参干则色微黄,鲜则色白润。生地干则色纯黑,鲜则色黄白。石斛色不变,故性亦不变。人参、生地色既异,性岂能同乎?有如人乳,鲜则色白,其性平。经日曝则色红,其性大热,即此理也。
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