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热症须用排泄法,古代已知,汉张仲景《伤寒论·序》云:渠族二百人,死于伤寒者约有半数,渠始发愤学医。昔时医家多用巴豆、轻粉(汞绿)为泻剂,敝害甚大,渠改用大黄、芒硝,始治效确著,后人奉为医圣,称其书为圣经。金、元、明、清所谓革命派之疗法,实亦系善用张氏排泄之法。但张氏流传之方,门徒展转传授,参入已意,加以理论。张君死后约六十年,始有王叔和整理编订,书始出世,然而其次序与说明已非张氏原文,此为错误之所由来。其书开始第一方,即言热症先由某经受风,必须用某种发汗之方,笃守此法,言非至某时则不可用下剂,贻误千数百年即在于此。予则遵明、清诸名家之法,开始即用肠胃系之药,直达病灶,效验确切,其法即张氏之法也,不独此泻法为张氏之法,即苦味退热药亦为张氏之法。而张氏又为遵用《内经》治热病之术语「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,佐之以苦」之定律,大黄、芒硝及苦味均包含在此语中,前人经验,陆续由后人加以发明而已。
从千年来实验,可证明大黄不止为泻药,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