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之证,固有天疫流行,一时所感,病无老少率相似者。然多是体虚劳役之人,冬月冲斥道途,不谨调护,以至为风寒所伤。其毒藏伏于内,不即发见,或为热所击搏,然后发而为病。故经云冬感寒、春发温者是也。其为证,有阳有阴,有表有里。又当知受病不同,传变不一。其发也,未有不自头疼发热、自汗恶寒而始者。若发于太阳,即热而恶寒;发于太阴,止恶寒而不发热也。传阳则潮热狂言,如有所见,其脉多长浮;变阴则舌强不语,手足厥冷,多有自利,其脉多沉细。
伤寒为治,虽曰有法,又须问证以察于外,切脉以审于内。故在表宜汗之,在上宜吐之,在里宜下之,在半表半里者和解之,此固一定之法。然又须考得病之日、传变之期,方可施治。一日至三日,病在皮肤者为表,宜麻黄、桂枝之类,驱散寒邪。得汗之后,脉静为愈。有汗不得服麻黄,无汗不得服桂枝,仲景至切之论,不可不谨。四日五日之间,病在胸膈,痰气紧满于上,当以瓜蒂、豆豉之类,吐之而愈。六日七日之间,其病入腹传胃,脏腑结燥,狂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