诊脉有道,参《素》《难》而自可得矣。古人以三部九候而审辨之曰:上以候上,下以候下,中以候中。此固不易之论,或因诊视不便,故易于两手之寸口。然亦分三部九候之别,然皆本太阴之脉也。
夫脏腑之气,互相交错,无刻不然,惟手太阴犹能决其虚实。即人饮食入胃,其精微之气上朝于肺经,待肺而传诸百脉、于是诸脏腑之气莫不相随,水穀之精气而归诣于肺。但其分辨各脏腑部位,《内经》尝备言之。
自北朝高阳生歌诀一出世,人以其易读,误信其伪,则《内经》脉义几乎息矣。虽辟者代不乏人,及阐经旨,则遗漏未畅者甚多。至景岳部位解传世,殆孟子之廓如也。参考诸家诊法,惟李士材《正眼》为全。近世高鼓峰《心法》之脉义,犹当显豁。能熟究二书,其原自得。予闻穷理尽性,始能达道,故物虽号万而知之不难者,在能察其根源耳。
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