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椎一穴(一作顀):在第一椎上隙者宛宛中,针五分,留三呼,泻五吸,灸以年为数。《明堂》云:灸七壮,至七七壮。《甲乙》云:太椎下至尾骶,骨二十一椎,长三尺,折量取俞穴,治五劳七伤,温疟疡疟,气注背转拘急,颈项强不得回顾,风劳食气。
执中云:既曰太椎,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,必是二穴。非二穴则不言在第一椎上矣,此太椎第一椎,所以异也。但《铜人》云:太椎在第一椎上陷中,诸经皆同。惟《明堂》下经云:在第一椎下。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,不应太椎亦在第一椎下,必是下经误写“上”字作“下”字也。考之下经,亦言陶道穴在大椎节下,与《铜人》合,足见其误写上字作下字无疑矣。《铜人》云:凡度周身孔穴,远近分寸,以男左女右,取中指内文为一寸。《素问》云:同身寸是也。又多用绳度量孔穴,绳多出缩,取穴不准,今以薄竹片点量分寸,疗病准的。
陶道:上太椎节下间而取之,灸五壮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