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您的位置 : 首页
中西温热串解
卷二   温热、瘟疫多伏气,温补、燥散俱不相宜
民国 · 吴瑞甫
下载:中西温热串解.txt
本书全文检索:
       《王氏医存》谓温病、疫病,乃外感、内伤兼证。是不然。温热、瘟疫由伏气时感发者最多。病因早时感受六淫,有所抑遏,未即发越,久蓄潜酿,而为伏热,又不能随气血而运化。人身鼻气与空气相应,一旦时行秽浊之气,混杂于空气中,毒菌吸入口鼻,便化为热。初起脘闷作呕,即其据也。伏邪有在气、在营之分,一受空气中秽浊之气,伤其营,则伏热于血者发矣;伤其卫,则伏热于气者发矣。故其证有由营出气、由气入营之别。舌苔白色淡红,或虽重红,而时露一二处白黄色,为邪尚在气分;舌浅绛无苔,或纯绛色,或虽有黄白苔,而舌色仍绛,皆为伏邪在血。初病之时,以此诊舌,百不失一也。故无论本体强弱,其自内鬨于外者,皆豢养日久之实热。当其病伏未发,犹炉中种火,偶经引而勃发,则燥火之烈燎矣。往昔未必不受外感,其伏热不发者,彼时真阴尚能生水,润溉诸经,热被遏抑也。今乃感引而发,则真阴不足生水,热无所制,故治温、治疫,终始以养阴生水为第一义,而伤阴涸液之品,宜严禁。如茯苓、陈皮、半夏、苍术、人参、黄耆、升麻、柴胡、肉桂、乾姜、麻黄,及一切温补燥散之品,皆能耗尽既 ......

   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
会员中心
资料推荐
本书目录
文学100    中医资源网    心典资源网    二十四史   
本站作品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,为便于大家医疗、教学、科研及学习等用途,本站将一些学术价值高的古籍或近代作品搜集整理,以方便大家使用,
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,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,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!请您马上联系本站,本站一经核实,立即删除。
电子邮箱:tcmfile@126.com  沪ICP备11008129号-11
Copyright @2020 中医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