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曰:诸涩枯涸,干劲皴揭,皆属于燥,乃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之气也。金为生水之源,寒水生化之源绝,不能溉灌周身,营养百骸,故枯槁而不润泽也。或因汗下亡津,或因房劳虚竭,或因服饵金石,或因浓酒厚味,皆能助狂火而损真阴也。燥在外则皮肤皴揭,在内则津少烦渴,在上则咽焦鼻干,在下则肠枯便秘,在手足则痿弱无力,在脉则细涩而微,皆阴血为火所伤也。治宜甘寒滋润之剂,甘能生血,寒能胜热,润能去燥,使金旺而水生,则火平而燥退矣。
燥乃阳明秋金之化。经曰:金水者,生成之终始。又曰:水位之下,金气承之。盖物之化,从于生;物之成,从于杀。造化之道,生杀之气;犹权衡之不可轻重也。生之重,杀之轻,则气殚散而不收;杀之重,生之轻,则气敛涩而不通。敛涩则伤其分布之政,不惟生气不得升,而收气亦不得降。经曰:逆秋气则太阴不收,肺气焦满。
盖肺为生水之源,上焦开发,如雾露氤氲,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