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在天之湿,雨、雾、露是也。在天者,本乎气,故先中表之营卫。有在地之湿,泥、水是也。在地者,本乎形,故先伤肌肉、筋骨、血脉。有饮食之湿,酒、水、乳酪是也。胃为水穀之海,故伤于脾胃。有汗湿之湿,谓汗液出而沾衣湿透,未经解换者是也。有足太阴脾土所化之湿,不从外入者也。阳盛则火胜,化为湿热;阴盛则水胜,化为寒湿。其证发热恶寒,身重自汗,筋骨疼痛,小便秘涩,大便溏泄,腰痛而不能转侧,跗肿,肉如泥,按之不起。
经曰:因于湿,首如裹。湿气蒸于上,故头重。又曰:湿伤筋,故大筋緛短,小筋弛长,緛短为拘,弛长为痿。又曰:湿胜则濡泄。故大便溏泄。大便泄,故小便涩。又曰:湿从下受之。故跗肿。又曰:诸湿肿满,皆属脾土。故腹胀,肉如泥。湿气入肾,肾主水,水流湿,各从其类,以故腰肾痛。
治法:在上者,羌活胜湿汤微汗之;在下者,五苓散利之。夫脾者,五脏之至阴,其性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