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洄溪曰,凡药性有专长,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,虽圣人亦必试验,而后知之,如菟丝之去面䵟,亦其一端也,以其辛散耶,则辛散之药甚多,以其滑泽耶,则滑泽之物亦甚多,何以他药皆不能去,而独菟丝能之,盖物之生,各得天地一偏之气,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,但显于形质气味者,可以推测而知,其深藏于性中者,不可以常理求也,故古人有单方及秘方,往往以一二种药治一病,而得奇中,及视其方,皆不若经方之必有经络奇偶配合之道,而效反神速者,皆得其药之专能也,药中如此者极多,可以类推,(本草百种录)。
按药之专长,显于形质气味者,如茵陈之治黄,香薷之治暍之类,是也,程云来金匮直解曰,意不尽言,言不尽意者,药性也,顾焉文本草汇笺曰,药之治病,尝有不可解者,原不必强解之,阙之可也,并与洄溪之意符矣,洄溪又曰,凡物精华所结者,皆得天地清粹之气以成,而秽浊不正之气,不得干之,故皆有解毒之功,其非精华所结,而亦能解毒者,则必物性之相制,或以毒攻毒也,此说亦当,仍附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