篆文作仌,亦曰凌。南方地气暖,冬时虽有冰而不厚。藏之,春暖即融,亦仅如霜雪水耳。北方地气寒。河流彻底皆冻,车马可以通行。故《月令》:季冬之月,水泽腹坚。藏之,至夏不释,《诗·豳风》曰:二之日,凿冰冲仲;三之日,纳于凌阴(冰室)。《周礼·天官》:凌人掌冰,正岁十有二月,令斩冰,三其凌。凡内外饔之膳羞、祭祀、宾客无不用之。《左传》: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,西陆朝觐而出之。其藏之也,深山穷谷,涸沍阴寒,于是乎取之。其出之也,朝之禄位,宾客丧祭,于是乎用之。其藏之也,黑牡、秬黍,以享司寒。其出之也,桃弧、棘矢,以除其灾。祭寒而藏之,献羔而启之,公始用之。火出而毕赋,自命夫、命妇至于老疾,无不受冰。山人取之,县人传之,舆人纳之,隶人藏之。夫冰以风壮,而以风出。其藏之也周,其用之也遍,则冬无愆阳,夏无伏阴,春无悽风,秋无苦雨,雷出不震,无灾霜雹,疠疾不降,民不夭札。
按:藏冰于冬,及夏而用,借其阴寒,以制暑热,理之所有也。故《拾遗》曰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